聚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近期,市农业农村局狠抓“十项措施”落实,全面启动2021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
一是扎实安排部署。市农业农村局召开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推进会,印发《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项目实施方案》,做好培育工作安排部署,分解1700名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其中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培训由市级培育机构承担,种养加能手技能培训由各县区承担。
二是做好队伍培训。市培育办举办全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队伍能力提升培训班,局主管局长参会并对培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邀请省级专家来商开展系统培训,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内容、重点任务、培训管理、培育对象、培训机构、培训方式、课程设置进行全方位解读。
三是研读文件精神。市培育办将《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高素质农民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做好2021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通知》以及《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绩效管理指标体系(2021年)》等10个政策性文件打包,印发13个培育机构,要求各培育机构研究新文件,掌握新政策,采取新措施,取得新突破。
四是开展小班教学。梯次培育,市级培训要从初级职业农民中选取培训对象,推荐中级职业农民参加省级培训。围绕主要粮食作物及“菌、果、药、畜、茶”等特色主导产业,重点面向重要农产品从业者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小微农企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开展培训,将根据不同类型开设特色产业班。原则上每班不超过100人,以实习实训为主的培训每班不超过50人。
五是创新培训方式。各机构要根据专业设置,选取优秀师资。设置课程要分为综合素养、专业能力、能力拓展三个模块,通过线上学习、集中授课、实习实训、案例观摩交流等培训方式,创新开展实训式、分段式、案例式、体验式、游走式教学,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市级培训原则上不少于120个学时;县级种养加能手培训按专业实际分段实施,一般不少于一个完整生产周期,课时不少于200学时,实训教学不低于2/3。
六是推进线上培训。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云上智农APP”、“老刀学霸APP”在线学习平台,全面推进线上培训。线上培训主要以农业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营销、农民素质能力提升等公共基础课为主,学时不超过总学时20%。
七是线下突出实训。建立以“西农、省厅、外市、本市、土专家”为主的50名精品师资队伍,线下课程以专业能力提升为主,年内选出10个精品课程。建立以“柞水金米”为中心的市内“7(县)+4(市)”条精品实训路线,突出实训实践教学。
八是拓展培训内容。对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拓展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创新创业、人居环境整治、高素质女农民等方面培训,增设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良种识别选购、土壤培肥改良、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农业扶持政策、农业转基因、农业融资担保和农村生态环保等培训内容。要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将农民教育培训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统筹推进、系统部署,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九是实现“组组有”。要依据2014年-2020年高素质农民资格认定文件,将已认定高、中、初级培育对象统计到村到组,建立空白村(组)培育对象数据库。要将培育任务重点向空白村(组)倾斜,力争用5年时间逐步消灭空白村,达到1个村民小组至少有1个高素质农民。
十是强化监督管理。各县区要加强对农民培训工作的监督管理,严格审核开班计划,落实“行政主管部门第一课”制度。培训机构要通过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学员学习成果,对考核合格者颁发培训证书。各地要完善培训信息档案管理,学员基础信息入库率达到100%,学员线上评价参评率、满意度均在 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