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旱作农业转型升级,促进旱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全国农技中心于12月10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旱作农业技术模式总结专家研讨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陈阜、河北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副所长李科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西宁等专家参加了研讨。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许发辉、部种植业管理司肥料与节水处处长徐晶莹到会并讲话,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国家,旱地面积超过10亿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受到灌溉条件限制,自然降水少,旱作农田多为“望天收”,产量较低。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旱作农业工作,1999年在陕西召开了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现场会,对加快推广旱作节水技术提出了具体要求。2012年农业部和财政部在甘肃联合召开旱作农业工作座谈会,确立了旱作农业在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和旱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今年九月,农业农村部在山西召开全国旱作节水农业交流会,对新时代旱作节水农业工作进行再谋划、再部署,吹响了旱作农业转型升级的号角,旱作农业进入了绿色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会议强调,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各方力量、加强协同,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统领,做好“四个强化”,推进旱作农业和旱区经济稳步发展:一是强化同向发力协同推进。要加强推广与科研结合,强化农企合作,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服务组织带动作用。二是强化旱作节水技术推广。坚持保墒与蓄水、有效集雨与高效利用、地膜减量与替代并重。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促进水肥高效利用。三是强化农田节水设施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旱地建设集雨设施。四是强化名优品牌创建。以产业带动技术发展,打造一批产品基地,一批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