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农业农村部组织召开2020年春耕备耕农资打假工作视频会议。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强调,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抓实抓细春季农资打假工作,迅速启动春雷行动,为春耕备耕保驾护航。
会议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春季农业生产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资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要坚持问题导向,积极主动作为,迅速启动春耕备耕农资打假春雷行动。
重点是抓好隐患排查、监督抽查、执法办案、农资产品审批准入、农民识假辨假宣传引导、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等任务,查办一批大案要案、端掉一批黑窝点、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公布一批典型案件,给假劣农资来一次大扫除,给制售者来一个连窝端。
会议强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迅速行动,全力以赴,在组织领导、责任落实、能力提升、作风转变等方面,为农资打假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会议由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马爱国主持。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甘肃等5个省农业农村部门在会上作典型发言。会议还通报了2019年农资打假典型案件。
黑龙江:打好主动仗 为寒地黑土护航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高度重视,切实摆上重要日程
建立健全三种机制,以点带面推动农资打假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
一是上下联动机制。省政府建立省级农资打假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会商研究农资领域存在的问题,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春耕备耕以来,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因地制宜,组织专人深入各地开展执法抽查。
二是部门牵头机制。成立由农业农村厅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协调领导小组,下设执法规范、市场监管等4个工作组,印发行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对标对表,同频共振。
三是横向协同机制。坚持把农资打假与扫黑除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机结合。2019年,开展3轮次联合检查,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彰显监管合力。
强化监管,切实抓好源头治理
坚持在打假、打劣、打转上精准发力,为龙江绿色有机、寒地黑土护航增色。强化监管监测,重点开展农药、兽药、饲料质量安全检测监测,2019年共抽检样品2000余批次。
疫情期间,联合市场监管、网监部门,加大线上农资销售监管力度,提醒告诫电商平台严格把关,诚信经营,确保农资网上安全交易。健全预警追溯,有效利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监管动态。
将全省6200余家农药经营主体、33家兽药生产企业和2451家兽药经营主体全部纳入农业投入品监管溯源系统,实施目标监管。做好宣传培训,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多渠道、全方位组织开展农资打假宣传工作。
2019年,组织专家现场咨询70余场次,开展百万农民科学用药培训行动等各类培训475场,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
疫情防控期间,利用媒体、微信发布致生产经营主体的一封信,引导农资生产经营主体不制假、不售假,保障农民放心选购农资。
从严查处,切实解决突出问题
紧紧围绕关键环节和关键节点,强化和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在重点、难点问题上持续发力。
实施专项治理,把种子、肥料和农药作为重点,严查种子制售套牌侵权、未审先推,肥料有效成分含量不足,生物农药添加化学农药等违法行为,对春耕期间各地农资打假工作情况实行周调度。从快从严办案,设立省市县三级举报投诉电话,做到有诉必应,有案必查。
2019年,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6.5万余人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主体2.6万余家次,查处各类案件126件。坚持追责问效,以督查督办、约谈等形式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2019年,先后组织18组60余人次,对市县开展督导检查。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江苏:多措并举 打造农资安全网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近年来,江苏省紧紧围绕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两条主线,创新监管方式、下沉执法力量、强化队伍建设,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注重监管实效,扎实开展农资打假行动
坚持突出重点、强化协同、创新方式,推动农资打假的各项措施落地见效。突出阶段重点,针对不同时段农资市场的特点,根据主要农资销售季节特性,组织开展农资打假春季行动夏季百日行动秋冬季行动等阶段性专项行动。
实施检打联动,针对近年来农资违法行为特点,切实加大执法抽检力度,2019年全省共开展农资执法抽检6300批次,对检测不合格的700多个产品的经营主体依法进行了查处。
加强督导检查,组织各市执法人员开展交叉检查,发现问题当场交办,后期督办。
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周活动,抽调精干力量对一定范围内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全覆盖执法检查。注重协调办案,针对案情复杂,涉及多地的案件,按照省级统筹、市级协调、县级主办的思路,以一地为主多地协办,确保案件查处力度和效果。
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农资打假能力水平
通过组织轮训,示范创建等活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水平。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制改革,通过分类指导、主动沟通、督促推进,全省农业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已有59个市县全面完成改革任务。多途径提升执法办案水平。
以执法技能竞赛为抓手,以赛促练,以奖促学,着力打造学习型、规范型、效能型执法队伍。
2019年全省共有4份案卷被评为全国农业行政处罚优秀案卷,2份行政处罚决定书被评为全国农业行政处罚优秀文书。推进示范窗口创建,通过示范窗口整体创建,提升硬件和软件水平,做到执法有人员、办案有规范、财政有保证。
引导社会共治,努力打造放心农资安全网络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资行业治理,积极推行主要农资集中配送。
在苏南部分市县通过政府奖补的方式,由地方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统一采购质量可靠的农资产品,实行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差率,从源头上控制假劣农资流入市场。
大力鼓励连锁经营,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提供信贷支持和项目扶持等措施,鼓励农资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实施连锁经营,主导流通格局,肃清假劣产品,实现农民得实惠、市场得公平、政府得放心。
利用云平台开展农资监管。依托江苏省政务云平台,将农资执法监管系统融入苏农云服务平台,将农资执法监管信息与行业管理信息全面对接,实现农资生产、经营、使用、监管信息一体化。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浙江:重拳出击 提高执法效能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抓案件查办出重拳
严查严打是农资打假的必要手段。浙江省每年开展春、夏、秋三次绿剑系列执法行动。2019年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7.7万人次,立案查处农资案件1023起,查获假劣农资320余吨。温岭市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联合公安机关破获一起跨省生产、销售伪劣肥料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1人,涉案金额1.5亿元。
一方面,通过多办案、办大要案和系列案,强化执法人员办案意识。
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全年工作统一部署、重要活动统一推进、重点案件协同查处,形成了一地发现、多地协查、上下联动的良好执法局面。
另一方面,将执法办案情况纳入对市、县党委政府乡村振兴考核内容,促进各地加大执法办案力度。每年开展优秀案卷评查评选,通报各地执法办案情况,建立比学赶超的良好办案氛围。
抓机制建设打好组合拳
良好的执法机制是提高打假效能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浙江省通过建立健全部门联合、省际协作、检打联动、行刑衔接等机制,打好农资打假组合拳。连续5年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护农保春耕联合执法行动,农业绿剑、市场监管红盾利剑三大行动齐发。
与江苏、江西、贵州、福建等10余省建立省际协作办案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检测协作、线索通报、案件协查、联合办案,提升跨省执法办案能力。加大农资抽检力度,将监管关口前移,建立监督抽检和执法办案联动机制。
2019年浙江省农资监督抽检6116批次,合格率94.5%。与公安机关建立定期通报情况、协作处置疑难案例的办案机制,对线索明显、事实清楚的案件,商请公安机关提前介入。
抓队伍建设提高战斗力
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农业综合执法队伍是提升农资打假战斗力的有效保障。2019年浙江省全力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改革,市、县执法机构全部完成组建挂牌。
积极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台州市、温州市、平湖市、宁波市奉化区等4个市县农业农村局成功创建全国综合执法示范单位,苍南县、长兴县、绍兴市、建德市4家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成功创建全国综合执法示范窗口。
连续多年组织开展执法疑难问题研讨,创建省执法办案人才库,分级分类分层次开展培训,农资执法人员法治素养和执法能力不断提升。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山东:坚持堵疏结合 把牢生产源头关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推动肥料与农产品协同检测
山东省农业体量大,是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大省,常年种子、肥料、农药使用量分别保持在180万吨、420万吨和6万吨以上。
许可管理当保姆。根据国务院放改服要求,对肥料登记管理进行简化和规范,压减企业申报资料到2项,缩短登记证办理时间为10个工作日。一个窗口接受,提供店小二服务,实现一次办好。
事中事后管理当保安。强化证后监管,紧盯重要农时季节,紧抓重点肥料品种,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原则开展肥料监督抽查。
推广新肥料新技术,当好导航员。大力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和有机替代协调推进,化肥使用量实现连续11年下降;累计投资18亿元,建设示范区500余个,推广水肥一体化。
全面把牢生产源头关
针对机构改革后,市县机构、职责、人员的变化,为确保工作重心不移、主线不变、标准不降低,山东省坚持堵疏结合,全面把牢生产源头关。
强化监管、执法两支队伍建设。监管队伍突出人员稳定、职责明确,在推进乡镇监管机构标准化建设中,提出岗位责任落地、巡查制度落地等六落地要求。
抓好种子、化肥、农药、兽药、饲料五类重点农资。厘清重点任务,省、市、县、乡各有侧重,开展针对性专项整治,严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落实农资打假和放心农资下乡两项主责。强化与公安、市场监管部门配合,全省农业农村系统联动,聚焦农资经营集散地、种植养殖生产基地等重点区域,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行为。同时,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提高放心优质农资产品覆盖面。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甘肃:建立专业队伍 完善权责清单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
2019年,甘肃省按照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总体部署,扎实开展农资打假工作,为推动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维护农民利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化执法改革,着力构建专业队伍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是农资打假和日常监管工作的主力军。中办、国办《关于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后,省农业农村厅及时制定印发了甘肃省实施意见,统筹部署、强化督导,推动改革。在省农业农村厅内设农业综合执法局,配备12名工作人员;
全省14个市州中有12个市州明确成立市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并基本完成组建工作;全省86个县(区市)中应成立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的74个县(区市)均已成立。
明确职能职责,健全完善长效机制
建立完善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权责清单制度,完成了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权责清单梳理工作,发布了权责清单指导目录,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四同的权责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理顺、明确了行业监管职能。
健全完善厅系统内部行政执法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印发了《关于省级农业行政执法职能划分的意见》,明确厅机关内设业务主管处(局)和厅农业综合执法局在行政执法方面的工作职责,建立了案件线索移送工作机制。
优化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按照依法、科学、规范的要求,确定抽查的比例、频次,制定抽查清单,对涉及种子等10个事项监管开展随机抽查。切实加强抽查结果应用和整改工作,如在兽药经营企业双随机检查工作中发现并提出103条整改意见,现场下发44份限期整改通知书。
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行为
结合农时季节,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围绕旱作农业、循环农业、制种业等重点工作,组织开展了以制售假劣种子、农药、肥料为重点的春季和秋冬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全省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28万人(次),检查各类农资品种6132个,责令整改经营不规范农资门店185家。
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大非法制售假劣农资排查整治工作力度。印发了《甘肃省非法制售假劣农资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在全省农业领域摸排涉黑涉恶线索、整治农资市场乱象、严格行政许可管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查农资领域违法犯罪案件,切实发挥了案件查处的警示和震慑作用。2019年共查处制售假劣农资案件240起。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本文素材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