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川委发〔2019〕21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9〕24号)文件精神,我市以天府现代种业园为引领,全面推动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有机融合(以下简称“五良”融合)。
一、引育结合,以“良种”打造国际种业创新示范区。邛崃市天府现代种业园是国家布局的5个以种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通过引进、筛选、培育、推广优良的宜机化品种,以适应农业机械化生产需要,着力打造中国西南种业中心、国际种业创新示范区。目前,园区已聚集种业及关联企业30家,建成以2.8万亩杂交水稻为主的种业基地3.5万亩,年产杂交水稻种子480万公斤;建成规模化雅南猪、成华猪、丹系猪种场3个,中蜂保种场1个,年繁殖水产种苗2.3亿尾,年生产马铃薯原原种3400万粒。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深度合作,依托“一库两中心”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四川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职责,开展西南地区农作物品种测试,推动种业科研成果转化和全产业链发展。成功举办2021中国(四川)鲜食玉米大会等科研论坛、会展博览,选育“川康优丝苗”水稻新品种,依托荃银高科进行成果转化。
二、机艺融合,以“良法”推动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先进适用的农业装备为载体,促进种养结合、粮经复合,形成有机融合的绿色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目前,园区实现畜禽粪污综合处理率91.9%,秸秆综合处理率99.3%,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45.1%、化肥利用率44.2%,农膜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7.5%、农药包装废弃物综合处理率100%。作为四川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园区现有“邛崃黑猪”等国家地标产品公共品牌3个、企业品牌39个,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6个;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监管平台,对经营业主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监测,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比达84.3%,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100%。
三、创新机制,以“良制”强化联农带农助推稳增收。以提高园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服务体系,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推广现代农业装备和农机化新技术。目前,园区建立“农户+合作社+公司+产业协会”的种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新型经营主体740家(合作社181家,家庭农场142家),完善成都众友农机专业合作社和邛崃祥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家,基本形成耕种管收、产地烘干、产后加工一条龙农机作业链,并开展技术示范、咨询培训等“一站式”服务;吸引1323人返乡创业,吸纳就业人数3.6万余人,带动周边2.4万户农户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参与水稻制种,72%的农户加入合作社联合经营,制种农户户均增收3200元,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四、宜机先行,以“良田”补齐短板助力规模化发展。扎实抓好园区基础建设,探索建设“五统一”机制,集中项目和资金,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深入开展宜机化改造,达到旱涝保收,实现良机良田相辅相成。目前,园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1.99万亩,以杂交水稻为主的农作物种业基地3.5万亩,年推广杂交水稻面积392万亩,主导产业覆盖率83.5%,奠定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和制种能力的坚实基础。同时,创新探索“公司自建”、“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模式,形成以种业为主的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9.8万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94.6%。
五、装备先进,以“良机”推进智能农机高效能发展。充分发挥补贴政策拉动作用,大力引进推广高效植保、秸秆还田、绿色增产增效等新装备、新技术,推进农机化与信息化、智能化有机融合,提高园区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近年来,农机购机补贴额度逐年上升,补贴范围逐年扩大,受益农户逐年增加,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2019年至今,园区内农机购机补贴资金1825.3万元,受益农户和合作社共420户,补贴机具723台(套)。目前,园区拥有烘干中心32家,烘干机213台(套),烘干装备作业能力3000吨/天;50马力以上拖拉机472台(套),插栽机械217台(套),高效植保机械26台(套),收获机械50台(套)。同时,积极推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等大中型农机装备改造升级,装配卫星导航、智能监测等信息装备,发展“互联网+农机”作业和管理模式。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1/9/2/da8c0da3ec5d4c57ac5b4fda95bae3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