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建平县坚持“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发展理念,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依托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杂粮一体化农业产业链条,培树“生态、绿色、有机”杂粮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金秋十月,丰收在望。在朱碌科镇杂粮种植示范基地,沉甸甸的谷穗随风摆动,即将进入收获期。怀志杂粮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我们杂粮基地有1.3万亩,种植有机品种22个,年产量约4000吨,公司采取‘基地+农户’合作模式。春天与农户签订有机种植协议,秋天按照协议回收有机原粮,合作的农户每亩增加500元至1000元收入。”
建平县位于北纬42度农作物种植黄金带,日照充足、四季分明、自然环境良好,适宜的生态气候条件、肥沃土壤的滋养和天然水源的浇灌,保持了农作物“绿色、生态、有机、健康”的天然特性,造就了高品质的“建平杂粮”。目前建平县已有谷子、大豆等优质杂粮近百个品种,素有“中国杂粮之乡”盛誉。
依托地域优势和特色,建平县积极建设综合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规模化经营,全力打造建平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形成了以品牌闯市场、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同时,加快优质品种开发、引进、推广步伐,扩大覆膜保墒、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的应用范围,促进杂粮的结构、布局向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全面提高杂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提高杂粮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建平县着力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选取一批有特色、有优势、有前景的农产品进行重点打造。逐步形成以怀志米业、源丰杂粮、王老汉米业等龙头企业为牵动,以“建平小米”“红山绿珠”“御谷源”等特色品牌为支撑的产业格局,拉动杂粮产业提档升级。
目前,建平县从事杂粮加工、购销的业户已达800余家,年产小米、荞麦、豆类等杂粮30万吨,实现产值60亿元。建平县积极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利用产销对接、推介展示、线上线下齐发力的模式,推动农产品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依托新兴起的互联网产业,建平县各杂粮企业贯彻“互联网、”理念,站位快手、抖音等平台,积极开展直播带货、线上销售,仅小米单品销量已连续三年在淘宝网位居全国第一,总计有运营网络平台9家,店铺12个。
目前,建平县正全力打造百万亩优势杂粮产业基地,将杂粮产业作为“一县一业”发展主导产业。以国家级“一镇一品”示范镇朱碌科镇为中心,辐射东部10余个乡镇,种植有机、富硒、富锗等杂粮110万亩。力争到2025年,全县杂粮加工企业达到160家,市级以上杂粮龙头企业达到20家,年实现加工销售杂粮80万吨,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乡村振兴。
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坚持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控,实现农产品从菜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管和安全控制,创响“土字号”特色系列品牌,培育了凌源百合、凌源黄瓜、凌源青椒、凌源小米、凌源香菇、凌源大扁杏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并积极将其推向花博会、农交会,进一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连续举办了第三届“凌源百合节”,努力打造国内知名花卉会展和展示推介凌源农业的“窗口”。
强化数字赋能。依托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国家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项目建设,推广一批设施农业和花卉产业物联网技术和数字化装备的应用。持续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凌源市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农业产业数字化平台,实现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转型发展。今年,凌源市率先举办了省内首个县域数字农业发展论坛、国际球根花卉发展论坛,用国内先进的数字化理念,实现数字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的有效融合,引领和推动了农业数字化进程。
原文链接:http://nync.ln.gov.cn/nyyw/qsnyxxlb/202111/t20211103_4313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