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规模的逐年增加,农机产品的产销量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使我国农业机械的保有量迅速上升。
“随着我国农机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农机的服务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8月1日,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高级工程师王玉狮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农机行业必须尽快解决在服务三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尽快建成社会化农机服务体系,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5%的消费者极不满意
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农业装备事业部常务副经理张仁文8月1日告诉本报记者,该公司与国内一家调查公司共同组织的一次针对农机服务的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只有48.7%的被调查者对农机服务表示满意,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对农机服务不满意,甚至有5%的消费者极不满意。
中国消费者协会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站的统计结果也同样印证了提升农机服务水平的迫切性,2008年该投诉站受理农机投诉比2007年上升了26.5%。这样的结果,既与我国农机化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符,也与我国从农机大国转变为农机强国的战略极不相符。
王玉狮告诉本报记者,我国农机企业(包括生产、流通、维修)普遍利薄、实力弱,多数处于维持生存,无力增加在服务机构、服务人员、服务车辆等方面的投入。
此外,由于市场不规范,无序竞争,造成很多不具备服务能力的企业破坏市场公平;政府部门对农机服务的重要性、公益性、特殊性认识不到位,缺乏统筹规划、宏观引导和相应的政策支持。
农机服务难度大
服务是连接农机制造和使用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没有农机企业的服务,工业生产将无法继续,农民将无法实现方便购买和使用;农机企业服务质量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农业机械化的速度和质量。
王玉狮告诉记者,由于农机企业的服务对象是不富裕、文化知识有限、居住分散的农民,而农民属于弱势群体,因此农机企业的服务具有一定的公益性。
与其他机电产品相比,农机企业服务的工作难度更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服务半径大。农村地域辽阔、农民居住分散、农机手素质普遍不高,农业机械又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结构复杂,给企业用户服务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
二是季节性影响非常突出。受农时季节影响,每年春耕、三夏、三秋时,农机的服务需求高度集中,呈“爆发式”增长,给企业服务资源的调配和使用带来极大困难。
三是农机使用周期长。一般机电产品,常年频繁使用,更新周期在5~10年。而大中型农业机械,每年只使用一、两季,实际使用时间仅为机电产品的四分之一左右,所以实际更新周期更长,给企业后续的售后服务工作增加了难度。
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是农机服务发展的瓶颈。”中国一拖副总经理王克俊告诉记者,从我国农机服务需求分析,农机市场服务需求相对集中与农机企业服务能力提升相对滞后的矛盾更加凸显。“构建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是破解农机服务难题的根本路径。”
作为一家农机流通企业,四川吉峰农机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新明认为农机流通作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陆续出台,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机流通体制,加速构建以连锁经营为主体的现代农机流通格局,对向农村提供质优、价廉、服务好的农机产品,推动农机流通行业服务“三农”能力的持续提升,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王玉狮告诉记者,农机行业服务“三农”的发展思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协调农机生产、流通企业、政府管理部门、行业组织和各方面社会力量,综合运用政策调节、市场引导、利益分配等多种手段,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成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社会化农机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