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个产业是否进入衰退,一般要看其是否符合三大特征:第一,生产能力及供给是否出现严重过剩;第二,产业中的企业是否开始恶性竞争并互相压价,以及随之而来的利润空间变小;第三,部分企业是否不得已而退出了这个市场。从我国小型拖拉机产业近年的发展轨迹看,我国小型拖拉机具备了产业衰退期的基本特征。
由成熟期渐入衰退期
首先,我国小型拖拉机产能出现严重过剩,突出表现为:产品销售率下降、设备产出率低、亏损面较大、产成品资金占用率增加、经济效率水平下降。我国小型拖拉机自上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经历了快速发展期,产量也由1990年的108万台上升到1995年195万台的最高量,此后一路下滑,2008年小型拖拉机的产量仅有122.7万台。今年前五个月,虽有农机补贴的拉动,但依然未能止住小拖下滑的脚步,134家生产企业累计生产小型拖拉机77.39万台,同比下降4.58%,许多企业产能发挥不足50%。
其次,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战此起彼伏。突出表现为:其一,企业亏损面扩大,26家拖拉机生产企业统计报表显示,今年前五个月,以小型拖拉机为主业的生产企业亏损面在90%以上。其二,企业竞争加剧,市场集中度低。我国小拖生产者众多,形成“诸侯八百,小国三千”的竞争局面,最大的生产企业市场占有率也不过12%,小拖产业风险进一步加大,一些小拖生产企业黯然退出竞争。其三,生产商与经销商的利润低,许多企业进入“有市无利、增量不增利”的经营怪圈。一项调查显示,其利润不足2%,一些企业出现亏损。
最后,从小型拖拉机的市场保有量分析,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小型拖拉机保有量除1997年同比出现两位数增长外,其它年份同比增幅都在7%以下,最低的不足2%,与大中拖连续两位数增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小型拖拉机动力占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比重分析,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22%左右下降到2007年的20%左右,出现持续下滑的发展态势。
种种迹象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小型拖拉机产业逐渐由成熟期步入衰退期。传统小型拖拉机衰退的根本原因,并非宏观经济波动等偶发因素,而是市场环境和结构发生了质变,这也是小型拖拉机生命周期的反映。因此,小型拖拉机尤其是小四轮拖拉机的衰退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沿着一条抛物线般的轨道持续下滑。这个趋势不可逆转,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是从这个意义讲,“小型拖拉机的冬天”已经来了。这个“冬天”不是冬去春来的周而复始,而是循序渐进地步入衰退。
多种原因致小拖行业举步维艰
根据调研分析,小型拖拉机衰退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随着我国农村生产结构调整、农民收入的提升、惠农政策的逐步加大,尤其是不断增加的农机补贴,改变了拖拉机的需求结构,突出表现为大中型拖拉机取代小型拖拉机,梯度更新大大压缩了小型拖拉机成长空间,宣布了大中型拖拉机时代的到来,这种现象在欧美机械化发展历程中都曾经历过。
二是小型拖拉机作为成熟的产品,因其技术含量低,生产成本低,利润低,导致每年有许多企业蜂拥而上同时有许多企业退出,形成了“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奇特现象,小型拖拉机产业始终未形成稳定的竞争格局。
三是有实力的大型拖拉机生产企业虽有此产业板块,但因其利润低,多持维持现状的心态,投入的精力、人力和财力不够,无法掌控小拖市场。
四是小拖的用户需求发生变化,但小拖产品的改进却未适时跟进,出现小拖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象。
五是国外市场拓展力度不够,尤其是小四轮拖拉机的出口贸易增长缓慢,进一步影响了小拖产业的成长。
六是小型拖拉机市场疏于管理,进入门槛低,导致一些小型企业偷税漏税,以劣质配件拼装拖拉机现象,形成价格“洼地”,削弱压缩了大型企业优质产品的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