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市、县(区)植保站(局):
2020年,是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实现之年,今年省农业农村厅将“主要粮食作物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继续纳入到主推技术中,为做好此项工作,我站制定了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2020年主要粮食作物农药减量控害增效主推技术实施方案
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办公室
2020年4月27日
2020年主要粮食作物农药减量控害增效主推技术实施方案
为了推动我省农药使用量到2020年零增长工作目标的实现,今年省农业农村厅将“主要粮食作物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纳入到主推技术中,为指导各地贯彻落实,现制定细化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思路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农药使用量到2020年零增长为工作目标,依托近年来的绿色防控新技术,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高效施药器械,通过技术集成,建立示范片、开展新技术培训、宣传,集中展示和推广一批植保绿色新技术,辐射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实现病虫草鼠综合治理、农药减量控害增效。
二、目标任务
(一)实施作物。小麦、水稻。
(二)主要示范推广区域。
鄂州市、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沙洋县、荆州区、当阳市、监利县、大冶市、武穴市、京山市、龙感湖管理区等12个县(市、区)以水稻作物示范为主;襄州区、宜城市、枣阳市、南漳县等4个县(市、区)以小麦作物示范为主,辐射全省粮食主产区。
(三)主要技术指标。
在保障防治效果的同时,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农产品质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有所改善。水稻、小麦每个主要示范区举办核心示范面积3000亩以上,辐射带动10万亩以上。其它粮食主产区参照执行。
三、主推的防控技术
(一)小麦绿色防控技术。
1. 农业防治技术。
条锈病常发区,应在常年早发重发区域种植鄂麦18号、鄂麦596、鄂麦006、鄂麦DH16、襄麦25、襄麦55、襄麦62等抗锈耐锈品种。赤霉病常发区,要选择对赤霉病有一定抗耐病品种,避免盲目引种高感品种,减轻后期赤霉病流行风险。
2. 药剂拌种技术。
根据病虫种类选择使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咯?霜灵、苯醚?咯菌腈等高效悬浮种衣剂进行小麦种子包衣或拌种预防病害,用适量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包衣或拌种预防害虫、黄矮病和丛矮病,二者混用可兼治苗期主要病虫害。同时,在拌种时加上海岛素、芸苔素内酯或碧护,可以促进小麦种子发芽、出苗、根系发育,提高小麦抗逆性(抗冻、抗病、抗旱、抗涝、抗高温热害等),提高产量。在条锈病常发区,采用三唑酮、戊唑醇等种衣剂包衣或拌种,兼治苗期条锈病和白粉病,预防后期黑穗病。在全蚀病发生区,重点采取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或硅噻菌胺(全蚀净)悬浮剂包衣或拌种;对地下害虫可选用辛硫磷或毒死蜱拌种;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特别严重的田块,要进行药剂土壤处理。苗期蚜虫、麦蜘蛛和地下害虫发生危害较重的地区,采用辛硫磷或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包衣或拌种。多种病害和害虫混合发生区,根据当地主要病虫种类,可使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复合的种衣剂或拌种剂进行包衣或拌种。复配(混合)剂中各单剂的有效成分应与单独使用时大致相同。
3. 实施小麦病虫害防控“关口前移”技术。
在冬春季加强小麦大田的病情监测,要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控策略,初见小麦条锈病发病中心至发病始盛期,对大田的小麦进行酸性氧化电解水喷施,每亩喷施酸性氧化电解水45L。酸性氧化电解水当天生产当天使用,剩余的密封保存于黑(棕)色塑料桶内,3天内使用完。使用小喷头喷雾器,对叶片的正反面进行均匀喷施。防治次数视病情而定,一般喷施2-3次,每次间隔5-7天。高温时段和雨天不能喷施酸性氧化电解水。或者可选用三唑酮、戊唑醇、氟环唑进行喷雾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
4. 植物免疫诱抗技术。
海岛素、芸苔素内酯能明显增强植物的抗病和抗逆能力,在分蘖期、拔节期可喷施1-2遍,明显提高植株抗逆能力,增加产量。
5. 科学用药防控技术。
在春季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期,要贯彻落实“发现一片,防治一面”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可选用酸性氧化电解水、三唑酮、戊唑醇、氟环唑进行大面积应急防控。在抽穗扬花期,结合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预报,如果预计赤霉病中等偏重以上发生时,要大面积实施统防统治,提前预防,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咪鲜胺、戊唑?福美双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如果蚜虫、红蜘蛛发生偏重时,可选用吡虫啉、抗蚜威、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6. 杂草防控技术。
麦田杂草的防除,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因地制宜、依据草相选择对路化学除草剂为关键,应以冬前防除为重点,早防早治、采用封杀结合、综合治理的防除方法,防除禾本科杂草为主,兼治恶性阔叶杂草,即在小麦播后7-20天,采用吡氟酰草胺和异丙隆复配剂喷雾防控,可有效的压低小麦冬前杂草基数;在小麦返青以后,以阔叶杂草为重点对象,进行补治。
(二)水稻绿色防控技术。
1. 生态防控措施。
推广应用健身栽培技术、种子消毒与带药移栽预防病虫害技术、生态调控技术,防治早期病虫害。
(1)淘汰感病品种。
各地要因地制宜淘汰往年发病普遍较重的品种,预防稻瘟病和稻曲病。
(2)耕沤灭螟。
及时耕沤是杀灭越冬螟虫,降低基数的有效措施,具体方法是:提前翻耕冬闲田、冬作物田,耕后灌水闷浸5-10天,将越冬螟虫杀死,降低基数。早稻收割后也应及时耕沤,减少虫源。
(3)培育壮秧和带药移栽技术。
一是酸性氧化电解水浸种技术。酸性氧化电解水能快速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原微生物,促进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提高成苗率,缩短育秧周期,并减轻苗期病害发生频率。浸种前晒种1天,提高种子活力。浸泡工具以塑料桶为宜,若是铁桶或水泥池要用塑料薄膜隔离(防止酸性氧化电解水接触放电,影响杀菌效果)。酸性氧化电解水当天生产当天使用,剩余的密封保存于深色塑料桶内,3天使用完。种、水比例为1:1.2-1:1.5。浸泡后搅拌均匀,暗处静置数小时。最佳浸种时间推荐:早稻浸泡12小时,中晚稻浸泡6小时,浸种结束后,进行常规的催芽和育秧流程。
二是药剂拌种或浸种(包衣)防病虫技术。机插秧、抛秧、旱育秧: 27%噻虫?咯?霜灵悬浮种衣剂400-600毫升,加水稀释至1-2升,搅拌包衣干谷稻种100千克,阴凉通风处,晾2小时,充分吸收药液,然后直接播种苗盘或苗床,省工省力。
直播稻田:水稻稻种浸种在24-48小时后,催芽露白后,27%噻虫?咯?霜灵悬浮种衣剂400-600毫升,直接包衣稻种100千克,轻轻搅拌均匀后,阴凉通风处,晾2小时,充分吸收药液,直接播种。亦可按照同样的处理剂量,先包衣晾干后再浸种催芽。
在拌种或浸种(包衣)的药剂选择上也可采用咪鲜胺种子处理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吡虫啉种子处理剂拌种或浸种预防秧苗期稻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种子处理或苗期喷雾,提高秧苗素质和抗病性,培育无病虫壮秧。
三是带药移栽控害技术。秧苗移栽前3天左右施药,带药移栽,早稻预防螟虫和稻瘟病,单季稻和晚稻预防稻瘟病、稻蓟马、螟虫和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
(4)生态工程控害技术。
田埂保留禾本科杂草,为天敌提供过渡寄主;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提高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的控害能力;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增强天敌控害能力。田边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减少二化螟和大螟的种群基数。控制氮肥使用量,降低害虫种群的增长速率。
2. 物理防控措施。
推广应用性诱剂诱杀技术和杀虫灯诱杀技术,降低害虫的虫源基数。
(1)性诱剂诱杀技术。
在各代次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尤其是越冬代二化螟始蛾期集中连片使用性诱剂,通过群集诱杀或干扰交配来控制害虫基数。选用持效期2个月以上的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平均每亩放置1个,放置高度以水稻分蘖期距地面50cm、穗期高于植株顶端10cm为宜。
(2)杀虫灯诱杀技术。
每30-50亩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杀虫灯底部距离地面1.5米,诱杀二化螟、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4月中旬到10月上旬在种植区域每晚天黑至12点开灯。
3. 生物防控措施。
推广应用稻田养鸭技术、赤眼蜂寄生技术、生物农药防控技术防治病虫害。
(1)生物农药防治虫害技术。
防治二化螟选用苏云金杆菌(Bt)、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短稳杆菌,防治稻纵卷叶螟选用Bt、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短稳杆菌、甘蓝夜蛾NPV、球孢白僵菌,防治稻飞虱选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于卵孵化始盛期施用。Bt、短稳杆菌对家蚕高毒,临近桑园的稻田慎用。
(2)生物农药防治病害技术。
防治稻瘟病采用井冈?蜡芽菌、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或春雷霉素;预防稻曲病采用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A(选用24%高含量制剂)、申嗪霉素、蛇床子素,并可兼治纹枯病,与芸苔素内酯或赤?吲乙?芸苔混用,可提高防病效果;预防病毒病选用宁南霉素。
(3)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技术。
于二化螟越冬代蛾高峰期和稻纵卷叶螟迁入代蛾高峰期开始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每次放蜂10000头/亩。
(4)稻鸭共育。
水稻分蘖初期,将15~20天的雏鸭放入稻田,每亩放鸭10~30只,水稻齐穗时收鸭。通过鸭子的取食活动,减轻纹枯病、稻飞虱、福寿螺和杂草等病虫草的发生为害。
4. 科学化学防控措施。
推行统防统治,减少盲目打药、减少施药次数;推广先进、高效的施药器械,提高农药的利用率;推广应用有效成分含量低、毒性低、残留量低的化学农药防控病虫害,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
(1)水稻播种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用强氯精、吡虫啉等药剂进行种子处理,预防恶苗病、蓟马和飞虱等病虫害。
(2)秧田移栽前2-3天,喷施超级送嫁药,预防或减轻大田分蘖期稻瘟病、螟虫、蓟马、稻飞虱等病虫发生。
(3)分蘖至孕穗期,以防治螟虫为重点,兼治纹枯病和稻飞虱等其他病虫。早稻在5月中下旬防治第一代二化螟,对枯鞘丛率达8%以上的稻田即施药防治;若发现叶瘟发病中心或急性病斑要及时加药混合防治;中稻和晚稻在栽后半个月对枯鞘严重的田块应喷药一次防治螟虫。
(4)破口抽穗初期,混合用药保穗。在水稻破口初期,重点防治穗瘟和稻曲病,同时兼防纹枯病、卷叶螟和稻飞虱。早稻重点防治穗瘟,兼治纹枯病和稻飞虱、卷叶螟;中稻重点防治螟虫、穗瘟以及稻曲病,兼治纹枯病和稻飞虱、卷叶螟;晚稻重点防治螟虫、穗瘟以及稻曲病,兼治纹枯病和稻飞虱。
(5)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技术。防治稻飞虱,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应用吡虫啉(不选用吡蚜酮,延缓其抗性发展);田间喷雾选用醚菊酯、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等。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氰氟虫腙、乙基多杀菌素等,在虾稻田可选用杀虫谱更广更安全的溴氰虫酰胺。防治稻瘟病,选用三环唑、氯啶菌酯、丙硫唑、咪鲜胺锰盐等。防治纹枯病,选用噻呋酰胺、氟环唑、丙硫唑、烯肟?戊唑醇。防治稻曲病,选用氟环唑、咪鲜胺锰盐、烯肟?戊唑醇等。预防病毒病,选用毒氟磷等。水稻扬花期慎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减少对授粉昆虫的影响。
5. 杂草防控技术。
(1)移栽稻田。
移栽后5-7天,选用乙草胺+苄嘧磺隆、丁草胺+苄嘧磺隆或苯噻草胺+苄嘧磺隆组合的除草剂,采用毒土法或药肥法一次性防除稗草、阔叶草、莎草。水层要求:施药时水层3cm,药后保持7天左右。
(2)水直播稻。
采取一封、二杀、三补,封杀结合的除草技术。重点推广普及播后苗前采用丙草胺封杀的技术措施,压低抗性杂草萌发基数,减轻出苗后防控和漏防补治的压力。
(3)机插秧零田施药防控抗性杂草技术。
机插秧与化学除草同步一体化集成,通过专用施药器与六行骑乘式高效插秧机同步联动,实现机械插秧与滴施除草剂同步作业。在水稻机插时,通过直接在插秧机上加挂滴施器,喷洒氟酮磺草胺+丙炔?草酮?丁草胺,每亩滴药量为2升,在插秧的同时,完成化学除草。
(三)高效植保药械。
大力推广智能化的植保药械,提升农药喷雾效率,提高农药的利用率。
1. 智能型植保无人机。
一是采用rtk精准定位与导航,操控上能够实现全自主飞行的方式。二是喷洒系统具有变量施药功能,可实现喷洒流量、雾化程度可调,并与飞行速度自动联动控制。三是电力系统采用智能化电池,安全可靠。
2. 精准定量自走式喷杆喷雾机。
药械具有作业效率高,小麦田日作业400-600亩/天,水田300-400亩/天,喷雾定量精准,GPS导航,后台全程监控的功能。
(四)农药专用助剂。
近年来,农药助剂的使用得到快速发展,在农药减量增效的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如激健、植物油助剂等产品,不仅可以提高防效,还可以促进农药减量。
四、进度安排
(一)制定方案。
2020年4月31日前,各县(市、区)植保站因地制宜制定示范实施方案,明确各示范基地目标任务、技术措施、工作措施,并启动实施。5月10日以前,将试点方案及各示范基地责任人、植保技术指导专家名单(包括单位、职务职称、联系方式等),报省站防治科,邮箱:hbfangzhike@163.com。
(二)开展调查研究。
2020年4月-10月,各示范基地要开展绿色防控技术、高效植保机械和农用专用助剂应用情况调查与研究(应用成本、应用效果、农药减量效果),要与常规防治作对比,形成有对比结果的相关数据。
(三)开展培训指导。
2020年4月-10月,省植保站将组织示范区的植保技术人员,深入示范基地开展相关技术培训,指导落实相关工作和技术措施。
(四)宣传典型经验。
2020年4月-10月,各地要通过媒体大力宣传主要粮食作物“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内容、意义、成效和经验,形成社会各界全员参与的氛围。
(五)完成总结报告。
2020年11月10日前,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有数据分析的总结报告,完善粮食作物“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规程与技术模式。对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11月20日前,将总结报告及附表报省站防治科,省站将组织专家评估示范成效。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
为确保试点工作落到实处,2020年省植保站成立粮食作物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推广应用团队,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整合项目资金和技术力量,确保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1. 总负责人。
郭子平 湖北省植保总站正高职高级农艺师/站长;
2. 首席专家。
罗汉钢 湖北省植保总站推广研究员/调研员;
3. 团队成员。
张明祥 湖北省植保总站正高职高级农艺师/副站长
方国斌 湖北省植保总站正高职高级工程师/副调研员
王京安 湖北省植保总站推广研究员/科长
张求东 湖北省植保总站推广研究员/科长
张凯雄 湖北省植保总站推广研究员/科长
刘元明 湖北省植保总站推广研究员/科长
许艳云 湖北省植保总站推广研究员/主任科员
谢原利 湖北省植保总站农艺师/副科长
张 欧 湖北省植保总站助理农艺师
詹少奇 鄂州市植保站站长
乔志刚 仙桃市植保局局长
廖少龙 天门市植保站站长
喻永冰 潜江市植保局局长
张 兰 沙洋县植保站站长
张 莉 荆州区植保站站长
关银池 当阳市植保站站长
胡柳杨 龙感湖管理区农业局副局长
高振坤 监利县植保站站长
王海容 大冶市植保站站长
郑在武 武穴市植保局局长
张家运 京山市植保站站长
曹邦志 襄州区植保站站长
张俊华 宜城市植保站站长
檀银忠 枣阳市植保站站长
魏遵龙 南漳县植保站站长
4. 技术顾问。
张 舒 湖北省农科院植保土肥所研究员
黄俊斌 华中农业大学植科院教授
杨立军 湖北省农科院植保土肥所研究员
罗朝喜 华中农业大学植科院教授
洪 霓 华中农业大学植科院教授
樊 军 湖北省农科院植保土肥所副研究员
(二)加大扶持力度。
省站将从省级病虫防控资金予以支持。各级植保部门要充分利用好中央的病虫害防控资金,办好示范样板,同时,也要积极争取,整合项目、聚合资源和集中力量,强化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撑,不断推进试点示范规模,加快大面积推广应用进程。
(三)加强培训指导。
每个示范基地要树立示范展示牌,明确基地责任人和技术指导专家,主要技术,支持单位等。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实地观摩、示范展示、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普及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措施,让广大农民亲自体会粮食作物“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推进的好处,增强自觉运用意识。
(四)注重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粮食作物“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的好经验、好措施、好典型。同时,加强信息报送,做到对上有信息、对外有声音、对下有通报。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支持。
附表:2020年主要粮食作物农药减量控害增效主推技术实施情况统计表
县(市、区) |
乡镇村 |
示 范 基 地(个) |
示 范 样 板(个) |
示 范 面 积(亩) |
辐 射 面 积(亩) |
推广技术 |
推广 技术 规模(亩) |
成 本(元) |
农药 减量 效果 (%) |
经济效益(万元) |
生态 效益 |
社会 效益 |
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场次 |
培训 人数 |
技术 推广 到位率(%) |
|||
总 效 益 |
节本效益 |
提质效益 |
增产效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可以折算成资金,也可以是其他相关指标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