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四川百年难遇的灾害年,先后经历了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地震灾害,这突如其来的“双重灾害”给四川省农业生产到底带来了多大影响?粮食作物能保持增产势头吗?带着诸多疑问,近日,记者采访了四川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
记者:针对今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农业厅及相关部门主要采取了哪些补救措施?
任永昌:全省各级财政共安排了近2亿元资金,用于调运改种补种所需马铃薯种薯、肥料等物资,同时,各级农业部门迅速派出50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举办抗灾救灾技术培训班1200多期(次),发放技术资料(含光碟)20多万份,培训技术骨干近10万人(次)。我们通过努力,全省冬春马铃薯面积达到501万亩,比上年增加27.9万亩;总产达117.0万吨,增产7.3万吨,实现了抗灾增产目标,保障了灾区农民的根本利益。
记者:5·12特大地震发生时正值四川省粮食作物“双抢”工作的关键时期,灾情发生后,农业厅是如何抓好抢收抢种,帮助灾区农民恢复生产的呢?
任永昌:针对灾区部分农田渠系损毁、已栽作物受损绝收等情况,我们及时组织专家,根据受灾情况,分县制定了改种补种工作方案和技术对策,指导灾区抓住有利气候条件抢种、补种、改种,共改种补种粮食作物71.3万亩、蔬菜14万亩。通过努力,全省夏收粮油实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秋收作物实现了应栽尽栽的有效预期目标。
记者:今年四川经历了两次自然灾害,全省是怎样防治重大病虫灾害减轻粮食作物损失的?
任永昌:对于全省今年粮食作物病虫偏重发生的严峻态势,省政府要求各地根据病虫发生实际情况及时启动相应级别的重大病虫防治预案。各地切实实行重大病虫值班制、会商制和预警制,及时发布了病虫趋势预报和防治警报。全省共出动机动喷雾器3万台,手动喷雾器20万台,组织农药2500余吨,专业防治人员5万多人次,防治粮食作物病虫近1亿亩次,有效减轻了病虫危害损失。
记者:按照农业部安排部署,全面落实“十个一”要求,四川省在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年活动的同时,怎样带动当地农民进行大面积推广?
任永昌:按照农业部安排部署,我们在全省60个粮食主产县扎实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推广主导品种,展示主推技术,开展主体培训,共建设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110多个,示范面积近150万亩。示范区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鲜薯)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43公斤、625公斤、415公斤、2450公斤,比非示范区分别提高85公斤、53公斤、42公斤和680公斤。其中,宣汉县玉米高产创建攻关田亩产达1181公斤,创西南地区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广汉、郫县水稻高产创建攻关田亩产突破800公斤,创四川盆地水稻单产最高纪录,这些高产典型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