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
旗下网站·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农副类十强)
您好,欢迎来到农副产品供销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资讯信息
政策法规
新闻资讯
消费指南
农产知识
农网导航
农产技术
市场信息
管理机构
农户农企
贴身宝贝
流通单位
科教单位
媒体单位
服务单位
三农专题
三农专题
新农合
家电下乡
一村一品
大学生村官
新农村
万村千乡
金农工程
农村合作社
农副商城
粮油茶糖
蔬菜果品
水产肉蛋
副食调料
特种养殖
药材烟草
蜂菌酒饮
地方特产
花卉林木
特色种植
棉麻丝绒
皮毛畜禽
饲料饲草
经济作物
打假维权
网上互动
农产供求
农产商家
招商招标
生活用品
致富项目
书刊音像
会展服务
专家服务
推广服务
人才服务
策划服务
行业报告
农产博客
农产论坛
三农内参
农产供求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供应信息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企业信息
会展信息
人才信息
资讯信息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产知识
->
药材烟草
烟的别名
时间:1970-01-01
来源:中国乡村网
作者:李岩
【
大
中
小
】
“草中烟草昔时无,芳名应属淡芭菰。”—— 祝德麟《悦亲楼诗集》
从现有资料看来,烟草从被正式命名起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在这不算漫长的演变历史中,作为一种能产生丰厚利润,又可满足人民大众的生理需求的“尤物”来说,烟草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类社会从发现、渐知、熟悉、认知、需求这一演变过程中,对“烟”称谓可真是五花八门、多姿多彩:有高声颂扬的,有切齿痛恨的,有悲泣忏悔的,有痴醉钟情的。另一方面,“烟”本身的物理属性,也使得人们对它进行绚丽多姿、七彩斑斓的命名。烟的这许多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在大浪淘沙之后,逐步定位为今天的模样。
那么,最早使用烟草的印第安人是怎样称呼烟草的呢?
据悉,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所流行的烟草,是今天普通烟草的一个品种——红花烟草。在西印度群岛叫“约里”,巴西叫“碧东木”,墨西哥叫“叶特尔”,古巴叫“科依瓦”。由于当年哥伦布一行见到印第安人时,最感怪异的在于人吸入烟气这一行为,而不是点燃烟草本身,所以他们把给其留下深刻印象的吸烟这一肢体行为叫“Tabaco”。其实这是印第安人对他们手中吸入烟气的一种“丫”型植物空管(下面用以装入玉米叶裹卷烟叶的烟卷,上面两管对着两个鼻孔吸入烟气),也就是一种烟管或烟杆的称呼。航海史学家芬南德奥维多在1535年出版的《印第安通史》一书中这样记载:“在别的邪恶习惯里,印第安人有种特别有害的便是吸某一种烟……他们的酋长使用一种‘丫’字形管子,将有叉的两端插入鼻孔,另一端装着燃烧着的野草。他们用这种方式吸烟,直到失去知觉,伸着四肢躺在地上像个喝醉酒微睡的人一样。”哥伦布及随行者也跟着印第安人的发音,把这种烟管与所吸烟草都叫成“Tabaco”这个名字,这就是西班牙文“烟”的由来。“Tabaco”被带回欧洲后,英文演变成“Tobacco(达巴科)”。这一名称沿袭至今,并逐步成为全世界大部分地区对烟草一名的通用称呼。
另一说法是,公元初年,美洲土著人与墨西哥的玛雅人就因为“烟草”让人迷醉这一特征,而在认知上带上了宗教和迷信的色彩,被称为“神草”。认为烟草中醉人的香气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并将吸“神草”作为一种宗教仪式。由此,他们就把烟草称为“培他姆”、“皮赛福”、“可黑巴”、“尤利”、“俄波瓦”等。
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航行美洲时,把加勒比岛命名为“多巴哥”(Tobago),其原因就是该岛的形状与印第安人所使用的烟斗形状“丫”形相似。于是,西班牙人就把烟草称为“多巴哥”了。其他各国则大同小异:葡萄牙称之为“Tobacco”,法国称之为“Tapat”,德国称之为“Tabak(塔巴克)”,日本称之为“他巴寇”,等等。
1560年,烟草的地位和身价在法国陡增,摇身一变,身价百倍。同时,它也被尊称为“大使草”、“帝王草”、“凯瑟琳太后草”、“药草”、“兴奋草”等等。究其原委,原来,曾任法国驻葡萄牙的特使让·尼古特以可观赏和药用为目的,把用于治疗头痛的烟草粉末呈献给当政的法国摄政者凯瑟琳·德·梅迪奇,并力劝太后当鼻烟来试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太后多次闻吸试用,久而久之竟治愈自己的头痛病。于是法国全国上下皆称“药草”、“仙草”而广为宣传,大肆种植。
1564年,英国航海家约翰·霍金斯率船从北美返回时把烟草带入英国。宫廷诗人莉莉(Lieey)称之为“神圣的植物”。
但是,在波斯国,沙西菲国王却将烟草称为“丑恶之草”。
同年,荷兰人将称之为“瑶草”的烟草作为商品,并由商人传往德国及俄国边境一带。
烟草在我国的名字也是五花八门。在它传入的最初阶段,我国民众按音译称烟草为“淡芭菰”、“淡芭姑”、“檐不归”、“打姆巴古”、“淡肉果”、“担不归”等。之后,逐步产生了“醺”、“金丝醺”、“芳草”、“烟酒”、“还魂草”、“仙草”之美名,也有“妖草”、“臭草”、“野烟”之恶名。
烟草一词最早出自方以智的《物理小识》:“淡巴姑,烟草,万历末有携到漳,泉者,马氏造之‘淡肉果’……其本似春不老而叶大于茶,爆干以火酒炒之曰‘金丝烟’,北人呼为‘淡巴姑’或呼‘担不归’。”如湖居士在《金丝录》序中所说:“烟草之名……以余所闻,曰‘打姆巴古’,曰‘淡芭菰’,曰‘淡芭姑’,曰‘大古’,曰‘淡肉果’,曰‘担不归’、‘醺’、‘金丝醺’、‘芳草’、‘烟酒’、‘烟茶’,总名曰‘烟’。烟吸后,便会成瘾,时时想吸,故有名曰‘相思草’。”据《粤志》记载,粤中有“仁草”,一曰“八角草”,一曰“金丝烟”。其“仁草”之说是因为烟能交际应酬,有待人接物之功,近代更显出其“仁”之效。
在广东一带,烟草被称为“仁草”、“八角草”,杭州一带则被称为“坦坦”。
风雅之士对烟草的中国命名就更具诗意了,如“相思草”、“烟油”、“干酒”、“香草”、“一枝香”、“长命草”、“贪报草”、“返魂草”、“和气草”、“瑶草”、“情枝叶”、“琉球丝”、“玉兰香”。
烟自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之后,产生了上述颇多雅致、颇具人情味和艺术性的称谓。现略加排列浅释。
“菸”、“焉”——清代著名文学家全祖望所著《烟草赋》,考证了烟草的来历,指出“菸”字出自东汉《说文》一书,“焉”字出自《广韵》一书。民国以前,广称“烟”为“菸”,或称“焉”,相互借用。清代学者陈琮辑著的《烟草谱》中的“赞”云:“天生烟草,见庄严经曰菸,曰焉,异名同形。”可见,古之佛教经义中已有关于烟草的记述。
淡巴菰——明代学者姚旅著《露书》云:“吕宋国出一草,曰淡巴菰。”《清文鉴•菰菜类》亦说烟为淡巴菰。清代文学家阮葵生《茶余客话》云:“烟,满文曰淡巴菰。”
淡芭姑——清代学者著作《柳奎外编》曰淡芭姑。陈子《花镜》云烟花。
淡肉果、芬草——清代学者汪师韩《金丝录》云烟草为淡肉果,或曰芬草。此名称开始由音译向中文名词转化。
丹白桂——崇德四年(1639年)六月,关外清政府户部发布禁烟告示,示逾官民人等知悉丹白桂一事,不许栽种,不许吃卖。专家认为,丹白桂是淡巴姑的满文音译。
担不归——明末清初思想家方以智著《物理小识》云:“金丝烟,北人呼为淡芭菰、担不归。”此书是方以智穷其一生编著的一本博物志类的书籍,是最早记载烟草在中国传播历史及路线的书之一。
金丝薰——清代文学家厉鹗著《樊榭集》云:“烟草神农经不载,出于明季,自闽海外移种中土,称其名。”
打姆巴古——《清文鉴•菰菜类》云:“打姆巴古叶大,取叶或切或挫碎而贮于袋,燃火吸之。” 雍正进士,官拜编修汪师韩《谈书录》云:“以余所闻,曰打姆巴古、大古、醺、金丝醺、芳草,总名曰烟。”
1737年,汪师韩著《金丝录》一书,成为中国第一部烟草专著。此段为《金丝录》中的“原起”篇中文字。
芬草——《福建通志》云:“龙岩州货之草,俗云芬草,崇祯初年种之。”
盖露,醉仙桃——《畿辅通志土产》云:“烟草春种夏花,秋日取叶,细切如丝。草顶数叶名盖露。”清代褚逢春、顾禄编辑的《烟草录》引《耕余小稿》云:“凡烟草顶上三叶谓之盖露,极青翠、香烈,俗名醉仙桃,又曰赛龙涎,曰担不归,曰胡椒紫,曰辣麝,曰黑于菟,皆是物也。”秦武域《闻见辩香录》云:“今湖南北菸铺招牌,多书‘盖露名烟’。”
烟酒、芦酒——清代《广群芳谱》云:“烟草,一曰烟酒。”《怡曝堂集》载:“烟酒不知所自,或曰仙草疗百疾,或曰能枯肠染疫,然骛之于市,顷刻不去手;闺阁佳丽,亦以此为餐。香如柏,功能于茶,味逾于酒,未有知其故者。”《地纬》云:“粤中有仁草,治验甚多,故亦名烟酒。”清代杨升阉《伐山集》云:“南方有芦酒,即烟草也。”
八角草——清代《地志》云:“粤中有仁草,曰八角草,食之令人醉。”
楦菼——清代《杭州府志》载:“烟草一名,本产于闽,今人多种此为业。”
相思草、反魂草——清代《食物记载》云:“用以代酒代茗,刻不能少,故一名相思草。”另据《类液》记载:“相思草、烟草也。缘人一溺其香,便不能舍,故也。相传巴国有公主死,弃之野,闻草香忽苏,乃共识之,即烟草也,故亦名反魂草。”一个浪漫的称谓叫“相思草”。如清人陆煊《烟草三十韵》中有“浩劫残灰灭,相思寸烬涵”之句,原注:“相思草亦烟名,缘人一溺其香,便复不能舍故也。”“相思草”这三个字很可以将人们带入浪漫想象的境界。
忘忧草——清代史学家刘廷玑《在园杂志》载:“相传高丽国其妃死,王哭之恸,梦妃告曰:冢生一草,名曰烟草,采之焙干,以火燃之,而吸其烟,则可止悲也。忘忧之类也。”
从明清烟草典籍和其他书本上查到的烟草之异名多达数十个之多。上面所列举的一些,有的是中外文化的结合,有的是时代文化的体现,有的是地方文化或民族文化特色的象征,由此从一个侧面反映烟草的历史,文化之渊深与广博,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Tags:
烟的别名
【
关闭
】【
顶部
】
上一篇:如何健康吃 放心买
下一篇:卷烟加料
>>相关资讯
热销产品
热点图片
精彩推荐
娱乐资讯
友情链接:
政府网
工信部
商务部网
发展改革委员会
(山西)现代农业博览会
更多>>
农副产品供销网
|
网站帮助
|
网站简介
|
农网大全
|
网站地图
|
企业推广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本网概况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
农副产品供销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行业百网成员站--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中农兴业
工程指定网站•农业百强网站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农副产品供销网
nfcpgx.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08005977号-11
联系邮箱:qgsndy@163.com
地址: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80440269、010-69945235、010-56019387,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客服:
通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