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下乡采访,接触到一些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和农业公司经营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新型农民。
所谓新型农民,其最大特点就是全身心投入农业,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通过适度规模化经营创造高效益,把农民变成一种体面的职业。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的加速推进,劳动力城乡大流动的壁垒正在逐渐消失。于是,活跃于田间地头的年轻人越来越少,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的现实,让谁来种地成为时代之问。对此,发展一大批懂农业、懂技术、懂市场的职业农民,是破解问题的关键之道。
加快农民职业化,首先在育。就是要通过培训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让真心务农、安心在农村的各类群体成为高素质农业从业者。经过连续多年的努力,辽宁省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已达数万人,但对比农业农村发展需要,仍存在较大差距,迫切需要加大培养力度,把劳动者素质优化到与现代农业相匹配的水平。
其次在引。要拿出招商引资的政策与热情,鼓励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和务工人员等返乡创业;积极引进农业领域相关人才,提供空间和平台,让他们可以在农村广阔天地中施展拳脚。变人才从农村向城市的单行道为城乡双向通行,让更多城归族到农村投资兴业,带动乡村人气兴旺。
育得出、引得来,还要留得下。农业比较效益是农民长期稳定从事农业的基础,是解决农业农村后继乏人问题的突破口。要通过惠农政策和强化支持保护,让务农有前景、有奔头,做到以情留人、以事业留人。同时,还应提高农村公共投入,加快制定更多更好的支持职业农民政策,解除新型农业从业者对于医疗、教育、养老方面的后顾之忧。
当然,形成农民职业化的加速度并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多方助力、夯基筑台,才会让人才的下乡之路越走越宽。